在爪哇,似乎人人都是能歌善舞的。旧时候的爪哇舞蹈为宫廷舞蹈,只表演给皇室人员看,但现在爪哇舞蹈已经在市民中普及,甚至登上了国际舞台。之前的爪哇舞蹈只允许男性来表演,因为中间涉及一些舞者的亲密动作,但现在爪哇舞蹈更开放,允许女性和男性同台演出。
为了能够更好地感受爪哇舞蹈的精髓,我决定亲自找位老师拜师学艺下。据当地人介绍,在日惹有一家已经有40多年历史的艺术中心,创办经营这家艺术中心的是TIA老师。除了在当地广收门徒外,她还曾赴日本、美国、台湾等多个地方教授爪哇舞蹈。
我就在一个夜晚造访了TIA老师的艺术中心,所谓艺术中心其实很简单,爪哇特色的一个大亭子就是舞台,当地人无论练习还是表演跳舞都喜欢在这样的透风的亭台楼阁。我去的时候她正和孩子们排练节目。他们每年都会表演一台大戏,然后进行公开演出。一眼在人群中就能辨认出她。
她正在传神地演奏一种鼓类乐器,配合着嘉美兰悠扬的声音,没有任何现代贝斯乐器的融入,这种音调散发出的就是最纯粹的旋律。虽然没有丰富的表情,但可以看出TIA老师的一举一动都很传神。
和TIA老师一起正在进行彩排的是一群只有10岁左右的孩子,男生女生都有。在印尼,孩子从小就被父母送到艺术学校接受传统舞蹈学习,这未必是他们今后谋生的途径,但家长们把这个作为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。
爪哇舞蹈许多演的是一部剧,有些剧本来自中国,比如比较著名的有《薛仁贵》,还有些剧本来自印度,比如印度史诗《罗摩衍那》。在舞蹈中有角色的细分,对于女性角色来说只有善良和丑恶的角色,男性的角色就比较多,比如有善恶的角色,有傲慢粗暴的,也有温文尔雅的,还有扮演动物的,比如猴子等。要跟随着演出一部剧的时间恐怕我是没有,但跟着TIA老师摆弄几个姿势的功夫我还是必须给腾出来。
爪哇人比较崇尚自然,温文尔雅,即使学习跳舞,他们也会选择在自然开放的环境下,而极少有正儿八经地在舞蹈教室里的,为此,我特意选择在苏丹王的夏宫邀请TIA老师教我一小段。
爪哇舞蹈的动作很慢,要想跳好这种舞,必须把节奏放到每个身体的环节,切不可操之过急,另外这种舞蹈的另一大特色就是眼睛的运用。爪哇舞蹈不像巴厘岛舞蹈,会有很夸张地眼睛动作,爪哇舞蹈讲究的是一种谦卑,所以整个跳舞的时候,眼睛是低垂的,仿佛是沉睡的舞者,不能直视观众。
学看爪哇舞蹈,确实有一种时间停滞的感觉,仿佛不断向前的分秒都要为这些舞者停下匆忙的脚步。在刚才学舞的过程中,就让我感受到了很难得的闲适。来到日惹几天,我已经明显感觉到日惹实在是一座“慢”城。不过这种“慢”,并不是拖沓懒惰,而是一种愉快豁达的生活态度。这里没有车水马龙,人们也不像大城市里的人那么行色匆匆,享受生活中的闲情逸致才是最重要的。
·
来到印尼,最有特色而最不会穿衣犯错的就是巴蒂克,在重大场合可以穿,平时上班也可以穿,它是一种传统蜡染而成的布料做成的成衣,而日惹可以叫做巴蒂克的制作中心。在这里如今仍旧保留着许多手工制作坊,有些地方你也可以亲自尝试下。这种技艺是当年郑和下西洋时从中国传到爪哇的。
巴蒂克的制作方法其实和我们中国的蜡染极为相似,首先先在布上简单地画出图案底稿,将蜡液盛在尖嘴壶里,在不需要染色的地方用尖尖的壶嘴在布上施蜡,然后将整块布浸到染液中,这样沾有蜡液的部分就染不上色,再将蜡溶化,如此反复操作,直到完成预期的图案。
巴蒂克可以做出各种不同的图案,款式也各有不同,印尼很注重保护自己的传统文化,所以在雅加达每周五都是公共穿巴蒂克的日子,无论是政府机关还是企业公司的员工,周五都需要穿巴蒂克上班。
在日惹,还有一样东西不得不看,那就是皮影戏。这里上至王公贵族、下至平民百姓,都对皮影戏情有独钟,它也被视为印尼的国粹。
·
世界三大宗教都在这里留下清晰的印记,这是日惹的特别之处,也许是世界上大多其他历史名城所不具备。从公元5世纪始,佛教、印度教先后在中爪哇地区传播。一千年后,伊斯兰教开始从爪哇北部沿海向内陆渗透并渐占主流。20世纪初,随着荷兰人大规模推行西方文化,一座座基督教堂又开始出现。
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大乘佛教神庙不在印度,不在泰国、柬埔寨等佛教国家,而是在印尼—坐落在日惹西40公里的婆罗浮屠神庙(Borobudur)。神庙是日惹的标志,也是印尼的名片,就象中国的长城。建造神庙的工作从公元八世纪后期开始,持续了近一百年。初建时佛教正盛,建成后印度教已后来居上,所以神庙还显示出些许印度教特征。
如果说婆罗浮屠神庙是佛教文化在这个区域昌盛时期所留下的遗迹,那么印度教的文化同样也在这里留下瑰宝——普兰巴南神庙。神庙散落在日惹东郊50多处地方,包括大小近千座庙塔。这些神庙大体建于九世纪之后,绝大多为印度教庙。
这两座神庙四周被山丘包围,它们建在山丘间的平地,从飞机上看下去,这样的神庙因为规模庞大而依稀可见,伴随着不远处的默拉皮火山,仿佛有一束圣光投影在这片土地上,不得不感叹这片土地的神奇,难过这是国王历史历代皇朝建都留下的文化交融。
选自《在印尼寻找印尼》 作者 窦筠韵